時間:2023年03月03日 所屬分類:新聞中心 點擊次數: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在Nature發文! 上海交通大學 2023年3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刊發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黃興溢教授團隊與合作者的研究成果Ladderphane copolymers for hig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在Nature發文!
上海交通大學
2023年3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刊發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黃興溢教授團隊與合作者的研究成果“Ladderphane copolymers for high temperature 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黃興溢教授和王慶教授為通訊作者,陳杰助理研究員、周垚博士和黃興溢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為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黃興溢教授和陳杰博士申請的相關發明專利已獲得授權。
黃興溢團隊設計了一種含氟缺陷的雙鏈結構共聚物PSBNP-co-PTNI,該共聚物通過π-π堆疊作用自組裝成高度有序陣列。通過偏振拉曼光譜測試發現,共聚物薄膜的偏振信號在平面上呈各向同性,在斷裂面上呈各向異性,表明有序陣列平行于表面,因此,電介質薄膜在垂直平面方向表現出1.96 ± 0.06 W/(mK)的高導熱系數。
這一研究是電氣工程、化學、材料、工程熱物理等多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上海交通大學江平開教授、朱新遠教授、于春陽副研究員、錢小石教授、鮑華教授、西安交大李盛濤教授和西南交大吳廣寧教授等也參與了本項研究。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877132, 52003153, U19A20105, 51522703, 52103303)、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計劃(21XD1401600)、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EIPE20203, EIPE21206)等的資助。
北京師范大學
3月2日,北京師范大學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張強教授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Oceanic climate changes threaten the sustainability of Asia’s water tower”的重要研究成果,在亞洲水塔水循環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張強教授為論文第一/通訊作者,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博士研究生申澤西為論文共同第一/通訊作者。論文合作者還包括密歇根州立大學Yadu Pokhrel 副教授,蘇黎世聯邦理大學Daniel Farinotti 教授,德州農工大學Vijay P. Singh 教授,奧斯陸大學許崇育教授,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吳文歡高工以及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博士研究生王港。該研究主要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編號:2019YFA0606900)、國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項目(編號:4204100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寒旱區水資源與生態水利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項目(編號:2020.A-003)和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752729)共同資助。
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成都大學
2023年3月1日,電子科技大學喬梁、英國國家鉆石光源周克瑾、北京師范大學黃兵及成都大學王清遠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Critical role of hydrogen for superconductivity in nickelates”的研究論文。電子科技大學物理學院為第一完成單位,物理學院2019級博士生丁翔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來自英國Diamond光源、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成都大學、北京大學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等課題組的鼎力支持。
該研究結果糾正了我們對該類材料電子結構的認識,為理解鎳基超導的物理起源提供了關鍵信息,也為未來的深入理解鎳基超導的相關物理和材料性能,提供了準確的物理模型。
該研究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274061, 52072059, 11774044, 12088101, U2230402)、四川省科技廳(2021JDJQ0015, 2022ZYD0014)和澳大利亞科學基金(DP220103229,DP19013661)的支持。
南方科技大學
2023年3月1日,南方科技大學馮煉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Coastal phytoplankton blooms expand and intensify in the 21st centur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21世紀海岸浮游植物水華擴大和加劇。
該研究使用1公里空間分辨率的全球衛星觀測,繪制了2003年至2020年期間每天的海洋沿海藻類繁殖圖。結果發現,在被調查的153個沿海國家中,有126個發生了藻華。該研究繪制的藻華事件圖提供了有價值的基線信息,以了解藻華形成、維持和消散的機制。這有助于(在全球或區域范圍內)建立預測模型,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有害藻華的后果,也有助于制定與控制養分排放和其他有害藻華刺激因素有關的政策決定。
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
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底層認知邏輯和研究范式已被多次驗證和使用,廣泛應用于新物理現象的理解和預測、新材料的設計等。非晶態材料中原子的排布無長程序、內部原子無法被直接觀測而導致其三維原子結構依然成謎,原子尺度上的構效關系仍不清楚。直至目前,探索和表征非晶結構中的無序度依然是材料科學和凝聚態非晶物理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
針對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磊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武教授課題組、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陳基研究員課題組合作,于2023年3月2日在《自然》期刊發表題為“Disorder-tuned conductivity in amorphous monolayer carbon”的研究論文(DOI: 10.1038/s41586-022-05617-w),首次揭示了二維非晶材料中的構效關系。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了“二維材料的原子都暴露在表面,其位置可以被精準解析”這一特性,來解決非晶材料原子結構解析的難題。
北京大學材料學院2018級博士生田慧豐、中國科學院大學2018級博士生馬銀行、北京大學材料學院2020級博士生李鎮江、物理學院2020級本科生程謀陽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寧守琮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劉磊、周武和陳基為論文的通訊作者。主要的合作者包括北京大學王恩哥教授、裴堅教授、雷霆研究員,新加坡國立大學Stephen J. Pennycook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李茂枝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程智剛研究員,北京理工大學黃元教授,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釗勝研究員等。
上述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基金的支持。
* 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我們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